延安解放前后对比

文/松柏道士

毛泽东在延安

“解放前”温饱有余 “解放后”挨饿受冻
一九七四年夏天,几位新华社记者曾经访问过延安。当时,延安街头讨饭人数之多、情景之惨,给他们留下了痛心彻骨的印象。这些要饭的人白天沿街乞讨,晚上就露宿在街道两旁的屋檐下。一天夜间,记者到原《解放日报》社门口转了一趟,只见大门两侧的人行道上,横七竖 八地睡着五十多个要饭的人。幸而时值盛夏,要在严冬那该是何等的悲惨!

一九八○年,四位新华社记者采访延安,要饭人数减少,仍然遇到八个要饭的。记者认为,这表明陕北的农民已经从贫困饥饿的“深沟”里,开始往上爬了。延安要饭的人减少了的消息传到北京,人人皆感到兴奋。记者心里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: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十一个年头,我们还要把要饭人数的多寡当做一把尺子,去衡量农村形势的好坏,这是多么令人心酸的标准呵!

记者瞭解到,北部七个县的一百零四个公社中,有三十六个公社从合作化以来基本没有过过好日子,在饥寒交迫中挣扎了二十来年。记者采访了王家湾,这里曾是毛泽东、周恩来等人在一九四七年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居住的地方,共住五十八天。

记者采访了当年接待过毛泽东的王家湾行政村代表主任、现任公社党委委员高文秀。高家正吃午饭,小孩吃面疙瘩汤,大人吃糠拌苦菜。只有一只缸里还有一点高粱,锅台上还剩半盆面,几乎再无余粮。高文秀缩着脖子斜靠在炕壁上。炕上有一片烂毡,角上堆着两条破被。记者感歎,一个入党四十五年的老人,晚景如此淒凉,他们一时语塞鼻酸,说不出话来。

高文秀说,已经饿了十好几年啦。但是,高回忆起,一九四七年“那时候好啊,比现在好多啦。”当时部队来了三百来人,王家湾村十七户人家,一百多口人,能容下这么多人吃饭。你们想,要是俺们没有余粮咋能成?就说俺家,那时八口人,在村里是穷户,一年也要打十四五石粮,土豆还不算在内,醃的酸菜,晒的乾瓜片、乾红豆角也吃不完。高文秀的回忆与对比,显然说明“解放前”比“解放后”强得多。那么,毛泽东在延安领导农民闹革命,究竟是为的什么呢?中共怎样解释这场革命给延安革命根据地带来的苦难呢?

—松柏道士:“解放后”延安苦难与毛泽东不回延安——读三篇有关延安文章有感
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