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序:變革遠未成功,後人更需努力(李銳)
前言:特權是“統治階級”的“階級利益”(楊繼繩)
自序
上部 從革命之子到反對鎮暴
——在祖國的四十四年(1945 ~1989 年)
第一章 幹部子弟的舒適園校
——東北娃子十年(1946~1956 年)
第一節 生於蘇北,艱難北上東北
第二節 哈爾濱省委幼兒園的半孤兒
第三節 特殊的東北幹部子弟小學
第二章 大名校中的小名人
——北京學子十年(1956~1966 年)
第一節 俞正聲之父建立的一機部小學
第二節 北京二中平民學校走讀三年
第三節 幹部子弟雲集的北京 101 中
第四節 清華大學極左的學生幹部
進出中組部
第三章 老紅衛兵頭頭的反思
——清華文革風浪四年(1966~1970 年)
第一節 反校黨委,保工作組
第二節 紅衛兵總部委員上了天安門
第三節 雲貴保省委,回京反文革
第四節 社會底層調查與博覽內部群書
第五節 工宣隊的統治與我的反抗
第四章 自我奮鬥小有斬獲
——煤炭系統十二年(1970~1982 年)
第一節 甘肅五年從工人幹到廠長
第二節 北京煤機廠的傑出表現
第三節 大煤炭部不安分的小幹部
第四節 煤炭部副部長的刺頭秘書
第五章 大要害部門的小異類
——中組部青幹局四年(1982~1986 年)
第一節 被陳元勸進但拒當李銳與陳雲的聯絡員
第二節 調整湖南省級領導一顯身手
第三節 獨撐記錄在案和選調生的前期工作
第四節 參與考察習近平與建立第三梯隊
第五節 整黨唱反調與莫干山會議出風頭
第六節 李銳離中組部與調整山西領導
第七節 重逢清華的高幹子弟朋友
第八節 因婚變鄧穎超欲趕我出中組部
第九節 與江澤民的密切關係和頻繁接觸
第十節 為改革吏治去北京創建科研所
第六章 為十三大政治改革效力
——組織人事研究所二年(1986~1988 年)
第一節 組建北京組織人事科學研究所
第二節 薄一波王震召集高幹子弟座談會
第三節 組織撰寫幹部制度改革設想
第四節 趙紫陽批示設想納入十三大報告
第五節 在康華公司大展手腳的一年
第七章 刻骨銘心的春夏之交
——六四凌晨在天安門(1989 年)
第一節 六月四日凌晨身邊傷亡數十人
第二節 要與屠殺“被暴民”的體制決裂
第三節 法國駐香港總領事批准我去巴黎
下部 從民運骨幹到政治學人
——海外二十八載(1989~2017年)
第八章 民陣法國分部主席
——在巴黎的民運活動(1989~1990 年)
第一節 開記者會,發表文章,譴責鎮暴
第二節 主動幹難民工作,被動當分部主席
第三節 我為什麼離開民運
第九章 浩然研習營與兩次台灣行(1990 年和 1994 年)
第一節 胡志強推薦我入浩然營
第二節 訪問台灣馬英九多留我一周
第三節 在台灣的孫中山思想研討會引言
第十章 一篇論文驚動美台新三方
——夏威夷東西方中心(1990~1992 年)
第一節 三場重要的學術會議
第二節 與美國國務院有關的兩次閉門會議
第三節 在夏威夷結識的人物
第十一章 新加坡二號人物請我進政府智庫
——新加坡東亞所(1992~1995 年)
第一節 東亞政治經濟研究所概況
第二節 1992 至 95 年撰寫的主要論文
第三節 吳慶瑞對我的重視與優待
第四節 江澤民發護照,吳慶瑞給綠卡
第五節 在新加坡接待的中國來訪者
第十二章 李光耀讓我到英文媒體
——新加坡《海峽時報》(1995 ~1997年)
第一節 特殊優待與首戰告捷
第二節 百餘篇專欄文章
第三節 零距離管窺新加坡
第十三章 參加各種會議及幫助流亡者
——重返美國二十載(1998~2017年)
第一節 哥倫比亞大學客座研究員
第二節 定居洛杉磯的閑雲野鶴
第三節 幫助三位著名流亡者
第四節 文革五十周年的三個研討會
第五節 2015 至 2017 年三次赴紐約開會
後記